从宝洁到雅诗兰黛,美妆巨头再掀“中国研发”投资热潮
2022-11-23 12:11:33来源:CBNData
第五届进博会上,雅诗兰黛集团表示,于2020年11月落户于上海的全球创新中心,即将在12月投入使用。
11月15日,资生堂在集团150周年中国发布会上宣布,未来几年内,将持续投资在中国打造其全球第二大研发创新中心。
(资料图)
不仅如此,汉高化妆品事业部、洗涤剂及家用护理事业部大中华区副总裁钟经伟此前在接受《未来迹Future Beauty》也透露,汉高计划在上海筹备建设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消费品研发基地”。汉高集团正在上海建设其全球第二大创新中心,预计在2024年完工,建成后将用于服务汉高集团在中国的所有业务。
不难看出,除了科研经费,国际巨头们还正在持续加大在中国的研发创新基建投入,希望能更贴近本土市场和消费者,并且将中国的研发中心打造成“全球第二大”正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美妆巨头持续加码在华研发创新投资,掀起又一波高潮
事实上,国际美妆巨头对在华研发中心的投入,并不是近些年才开始的。
经《未来迹FutureBeauty》不完全整理,从1990年代开始,国际美妆巨头就开始在中国研发中心的投入,其中第一波投资高峰出现在2000年前后。
最早在中国重金投入,建设研发中心的是宝洁公司,1998年4月宝洁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正式从广州转移到北京。这个总投资接近5亿元人民币,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就此成为宝洁在全球少数几个兼具应用性研究和新技术开发职能的研究中心之一。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北京市为此还特批了100多个北京户口给宝洁,以帮助其引进研发人才。
随后,欧莱雅、联合利华、资生堂、花王等日化巨头纷纷宣布在华进行研发中心的建设。其中,欧莱雅在上海已经建成了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中国创新和研发中心”,据欧莱雅方面透露,其总投资金额已经超过20亿元。
一个明显趋势是,从2020年开始,外资美妆集团和公司掀起了加大在华研发中心投入的第二波高潮。
这一波高潮,主要是由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妆集团公司的旧研发中心升级,以及新的外资美妆企业加大在中国的投资两股力量构成。
其中资生堂是“不断升级派”的典型代表。
资生堂于1981年进入中国市场,1991年与中国北京丽源公司合资成立了资生堂丽源化妆品有限公司。1993年丽源化妆品有限公司北京工厂竣工,2001年成立北京研发中心。不到五年时间,又选址上海浦东建立第二家在华工厂,继而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彼时,资生堂旗下的欧珀莱、水之密语、ZA等品牌均实现了在华生产,期间还在上海诞生了专为中国女性打造的品牌“悠莱”。
到2021年,资生堂在上海东方美谷开启其在中国的第三个研发中心,与OEM、原料公司及研究机构共同创新合作,承载制剂研发、功效研究及其他美容领域(食品)研究的三大使命。
而据了解,目前资生堂正在对中国的所有研发中心进行整合,计划在中国建成其全球第二大研发创新中心。
越来越多由中国研发中心开发的产品也正在走向市场,服务亚洲消费者。
在去年进博会上,联合利华首发品牌REGENERATE的核心“黑科技”——可修复牙釉质的生物再矿化技术“NR-5TM”,便是源于上海的全球研发中心和全球研发团队的共同努力。
此外,欧莱雅、娇韵诗与花王均对各自研发中心赋予了以本土开发为重心的使命,并根据其需求配备了功能齐全的实验室。以欧莱雅为例,这座2015年启用的创新研发中心,包含生命科学、化学分析、配方开发和产品评估实验室。此前新推出的玻色因PRO,便是结合了法国研发经验与中国研发中心对当地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合力打造的适合中国消费者皮肤特点和抗老需求的创新型产品。
风向转变
国际公司开始加强知识产权“针对性”布局
伴随着创新中心的创立与启用,《未来迹FutureBeauty》发现,国际巨头们在知识产权上的布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我国现行的《专利法》中,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类型。按照官方定义,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保护期为20年。申请门槛最高,需要通过初步审查和实质审查,一般审查时间需要二到三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则偏向于产品形状、构造及图案等的新技术方案或新设计,保护期均为10年。相对而言申请门槛较低,过初步审查阶段即可。
荃智美肤生物科技研究院研发总监张太军告诉《未来迹Future Beauty》,“化妆品中的发明专利一般包含新原料、新方法、新组合,它强调的是从0到1的创造,在难度和价值上都更胜一筹。”
《未来迹Future Beauty》通过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获取的数据发现,截至2022年11月18日,各大国际公司在中国申请的专利都以发明专利为主。其中,宝洁公司以累计6816项发明专利名列第一。
此外,经《未来迹Future Beauty》梳理发现,这些国际公司近两年申请的专利中,实用新型和外观类专利都是直接在中国申请,而发明类专利的申请方式却不尽相同。
其中,欧莱雅、拜尔斯道夫、联合利华、花王、雅诗兰黛等公司的发明专利,均以申请国际专利的方式获得知识产权保护。
根据我国商标和专利的相关法律法规,专利申请人可通过PCT(《专利合作条约》)途径,同时向参与了《专利合作条约》的多个国家申请国家专利,从而获得更多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
“这类国际公司,为了更好地进行专利保护,一般都会做全球的专利布局。”言安堂合伙人唐胜男告诉《未来迹Future Beauty》。
不过,《未来迹Future Beauty》也发现,随着国际公司对中国研发的持续投入和本土化策略的推进,他们的专利申请方式,正在从“以国际专利为主”向“直接在中国申请专利”转变。资生堂和宝洁公司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在华申请专利,可能是进一步针对中国市场来做的,更贴近中国消费者。”PMPM功效评估及原料负责人廖峰认为。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同时也希望能够开发出更贴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出来。”唐胜男表示,“虽然这些专利申请可能涉及总部对研发中心的硬性考核要求,但一些公司确实正在逐渐将基础原料研究、配方应用、功效测试、在国内研发中心布局,形成了一个很成熟的体系。而以中国为主申请的这些专利,极有可能是国内研发团队主导开发的,那么在应用上自然对国人更加有针对性。”
张太军则认为,“中国现在对专利申请有很好的福利政策,包括一些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于科技创新的政策补贴。”这也进一步增加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加大研发投入,直接申请专利的动力。
除此之外,据公开信息显示,这些国际公司近两年在发明专利的申请方向上也各有重点。比如资生堂对护肤品的技术准备更为关注,而欧莱雅则更倾向于对彩妆及科技类产品的钻研。
不难看出,国际大公司在中国的知识产权布局,正变得越来越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和各自公司现阶段的市场优势,以及未来的发展重点的结合度也正越来越高。
但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这会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意味着,国际大公司在中国市场并不“臃肿”,反而正变得日益灵活。
中国完善的产业链正在成为外资企业,加快“产学研”转化的优渥土壤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在过去,国际公司的全球研发布局中,高精尖的基础研究一般在国外进行,中国的研发实验室一般只负责应用层面的调整和改进。
一位前资生堂研发人员曾向《未来迹future beauty》透露,之前资生堂在中国的研发就以配方为主,核心的基础研究则在日本总部进行。“在中国推出的产品会依据原有配方,按照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对肤感甚至功效体系进行调整。”
但近年来,正有越来越多的基础性研究开始向中国转移,以中国为创新中心的成果甚至开始向全球输出。
一位曾在欧莱雅工作的业内资深人士告诉《未来迹Future Beauty》,二十年之前,欧莱雅还会将在法国获得的一套研究成果转到中国来做创作。但后来发现中国研发中心做出的研发也很好,就会出现反向输出的情况,将中国的研发成果转到国外。
即便现在一些国际公司的核心研发仍放在总部进行,但中国研发中心的实力也已经不容小觑。
“这些国际企业大都是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上海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城市,它有足够多梯队的人才。”唐胜男表示,这些企业的研发团队对学历的要求都比较高,中国日化产业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中国也培养了很多美妆行业的技术型人才,这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产出更多研究成果的又一有力基础。
除此之外,研发中心的专利申请只是创新的第一步,如果不能被产品化,应用到市场,价值便会大打折扣。
在美业研究院与言安堂此前联手进行的一项研究就发现,目前的欧美企业擅长前端科研,研发投入非常高,专利技术较为先进。但产业化能力是其短板,而这恰好能被中国完善的供应链弥补,将专利的创新价值快速落地到市场中。
“比如说,在国外一项专利要应用到产品中,在量产的过程中,让工厂打个样,要等很久,在中国,几天的时间就能全部完成。”某跨国公司品牌总经理说。
据了解,从研发到原料,再到生产线,今天的中国已经拥有非常完整高效的化妆品产业配套,仅以化妆品的包装材料为例,全世界有80%的化妆品包材产自中国。
这些条件,为国际公司提供了更好的创作土壤,帮助他们更快速、亲密地触达本土消费者。
如果将国外市场与中国市场看作是河两岸,中国完善而高效的产业链则正在成为帮助国际公司“渡河”的关键船只。而国际公司也正在通过加大在中国的研发和创新投入,持续在中国市场深扎根,变得更贴近中国市场和消费者。
本文转载自未来迹(ID:F-beauty0312),已获授权,版权归未来迹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白皮书现货发布,火热售卖中
8月24日,CBNData历时5个月、携手27家数据研究机构、集合5031位受访者、汇聚100+专家意见、沉淀【23万字】的《2022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正式发售!
此外,扫描下方二维码,还可进入专属社群,领取10元白皮书直减券,解锁群友专享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