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综合 > 正文

连云港渔民喜看中国对虾“游回”海州湾

2024-11-27 11:49:35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初三潮,十八水,今天是农历十八,大潮,应该会有好收成。”11月18日5时,天刚蒙蒙亮,连云港市连云区的连岛渔港还笼罩在薄雾中,61岁的渔民李建林就整理好船只准备出海。渔船跑出50海里,李建林放下拖网,一个多小时后,起网机将大网缓缓拉出海面,活蹦乱跳的皮皮虾、八爪鱼等被“哗啦”一下倾倒在甲板上,工人们迅速开始分拣装筐。

“你看,快一个巴掌长,一只就能卖四五十块钱。”李建林小心翼翼地从网上摘下几只被缠住的中国对虾,“为啥叫它对虾,就是因为过去市场上经常成对卖,最大的一对能有一斤。20年前中国对虾就基本绝迹了,现在出海一次,有时能捕到二三十斤,‘老朋友’终于回来了!”

虾汛不见踪迹,“特区”保护生态优先

连云港海州湾渔场是全国八大渔场之一,中国对虾曾是这里的主要海产品。李建林16岁就上船干活,跟着集体的木船去追虾汛,“从海州湾出发,一路捕到渤海湾,有一年冬天,一网下去捕上来几千斤中国对虾,进港卖掉后,船老大给我们每人分了7000块钱!”

那时,中国对虾是中国海洋水产中的明星,1965年到1984年的20年间,全国均年捕捞量2万吨。然而,由于过量捕捞和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对虾种群资源逐渐衰败,虾汛再也不见踪迹。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教授张硕在2003年时就参与了海州湾海洋牧场示范区的资源调查,“中国对虾种群数量断崖式下跌,2005年海州湾中国对虾的年捕捞量为477吨,2006年就下降到167吨,到最后,覆盖春夏秋季、一年至少三次的调查中发现,基本捕不到中国对虾了,我们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中国对虾濒临绝迹,种群保护已刻不容缓。”

海州湾水体营养物质丰富,饵料多,是中国对虾重要的产卵场和洄游通道,在这里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区,控制外来干扰和物理破坏活动,是保护濒危物种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建设保护区,必然占用一定的海域面积,经济开发与资源保护如何选择?生态优先,放眼长远,连云港决定推动保护区建设,保护野生种群,为未来发展留下空间。”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处负责人丁艳峰说。2007年12月,海州湾中国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设立,这也是全国首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之一。

“保护区总面积1.97万公顷,现在全年禁捕,其中有3700公顷是核心区,禁止开发,完全保持自然状态,其余区域有限开发,所有项目要进行相关论证评估,围海、爆破等是杜绝的。”连云港市海洋与渔业发展促进中心海洋牧场管理科科长伏光辉说,依托保护区政策,增殖放流、渔政专项巡航执法、年度监测……一系列严格的保护措施,为中国对虾留住了一方能够安稳生息的天地,撑起了一张密实的保护网。

改进增殖放流,一尾虾苗就是一个“希望”

今年全国放鱼日前后,连云港有约1.5亿尾中国对虾苗被放流入海。每年初夏,连云港都进行这样的增殖放流活动,一尾尾跃动的虾苗,为中国对虾种群的繁衍壮大种下了一粒粒希望的种子。

增殖放流是最直接的增加生物资源数量、保护珍稀物种的方式。用好用足保护区政策和专项资金,连云港海洋渔业主管部门连续多年在保护区及其邻水域开展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活动。

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徐圩新区达标尾水排海工程等用海项目也积极提供资金,进行生态补偿增殖放流。连云港市司法系统探索生态修复司法机制,让破坏生态环境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通过增殖放流方式修复生态。10年来,投入海州湾的中国对虾苗年均约10亿尾。

这些虾苗来自何方?如何保证其成活率?

“上世纪80年代,连云港就有人研究繁育中国对虾苗,经过两代水产人的努力,才探出成熟的技术路径。”连云港海洋源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戴岩做中国对虾苗种繁育已有20多年。每年3月到6月,是中国对虾苗的繁育期。从山东的国家级良种场优选原种,引进无节幼体,22天的繁育周期里,24小时不间断管理,4小时投一次饵料、控制苗池温差不能大于0.5℃、进入仔虾期后每天定量换水……戴岩像照顾婴儿一样培育虾苗。

但虾苗繁育仍然充满不确定。2021年5月中旬,戴岩的虾苗一夜之间几乎全军覆没,逐一排查,才发现是海水爆发发光菌,因为晚上要开灯方便操作,看不出荧光,没有及时发现问题。

吃一堑长一智,此后,戴岩将所有进入苗池的海水提前消毒,“生态管控,以防代治,繁育期间不能使用一点儿抗生素,这样才能增强苗种的抗病。”

1厘米,是增殖放流虾苗的规格标准,要让这些脆弱的虾苗在大海中尽可能多地存活,需要从每一个细微处着手,不断改进验收、运输、放流方式。

“以前虾苗用充氧打包袋运输,上船后拉开口子就往下倒,没有过温过水,虾苗容易死亡,现在我们要求用大桶运,上船后要往桶里打海水,让虾苗有适应过程。”伏光辉说,增殖放流前,还会对每一批苗种备案登记,取样检疫白斑综合征、对虾杆状病毒病等疫病,检测药物残留,海水温度达到16℃以上才能放流。

此外,为了防止对自然种群的基因污染,增殖放流必须选择本地原种。但在水产种业上,连云港目前没有中国对虾的原种场。“没有这个资质,企业无法捕捞能够用于繁殖的中国对虾亲本,因此才需要从外地接苗,但这样无论是苗种质量还是供苗稳定都不能完全保证,希望能尽早补齐产业链上这缺失的一环。”戴岩说。

合力守护,勾勒种群数量上扬曲线

大量虾苗被放流入海,能否发挥好种质资源修复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渔政管理是否到位。

自保护区成立起,连云港市海洋渔业部门就和市海洋与渔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签订了共建协议,每个月至少对保护区巡航一次。4—5月、9—11月是特别保护期,市海洋与渔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与县区渔政执法队伍联动,增加执法频率,每个月要巡航两三次,重点检查是否有占用保护区海域进行非法养殖、非法捕捞的情况。

连云港在册海洋渔船1600多艘,数量全省第一,又靠黄海和东海交汇处,常年有很多外地船只在连云港海域捕捞,海洋渔业执法任务重、难度大。今年以来,已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80余人次,累计航程500余海里。令市海洋与渔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执法监察三大队大队长丁百会欣慰的是,在保护区特别是核心区范围内没有发现违法行为。

丁百会也坦言,连云港海域面积7516方千米,和连云港市域面积几乎相同,仅靠40多人的执法力量,无法保证无死角,“未来还是要提升装备水,利用好网络智能监管等新技术,让海上执法信息化进一步升级。”

生态修复,科技先行———

“保护区自成立起就坚持进行种质资源调查,十几年来从未间断,这是很难得的,为我们研究中国对虾种群结构、资源量、洄游路线变动等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从而能进一步指导保护工作,这在种质资源保护领域是一项成功经验。”张硕说。

每次调查,研究团队都要设置至少十几个采样点位。“增殖放流不是想象中的越多越好,还要考虑海域整体的生态衡。”根据多年的数据积累和营养通道模型评估,张硕团队推导出海州湾区域中国对虾年增殖放流量不超过10亿单位比较合理。目前,张硕还在探索引入eDNA技术,通过过滤水体中的基因片段,帮助判断、佐证生物资源情况。

连云港岸海域海水水质年来不断提升,为中国对虾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今年以来,连云港实施岸海域污染物削减重点工程26个,总投资达12.4亿元。对398个入海排污口进行整治,12条入海河流进行“一河一策”总氮管控,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比例连续6年位居全省首位。

“通过科学调查推算,最几年,海州湾中国对虾资源量已经稳定在300吨左右,生物种群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得一步一个脚印走。”伏光辉说。

责任编辑:

标签:

免责声明

    • 青年创投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