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综合 > 正文

当前最新:火锅连锁店开底料厂,是香饽饽还是陷阱?

2023-01-10 17:50:36来源:CBNData

本期看点

1、现象:拆解海底捞、大龙燚底料厂模式

2、分析:自建供应链,还是找第三方合作?


(资料图片)

3、趋势:后疫情时代,共享供应链成主流

巴奴、大龙燚等自建底料厂,宿命是IPO?

一直以来,“火锅连锁企业该不该开底料厂”的话题众说纷纭。

直到2022年10月,九毛九发布公告称,拟2亿元在重庆地区兴建火锅底料及调味料厂房。

仅有27家门店的“怂”,便享受到自持底料厂的待遇,该话题再次引起行业人士的关注。

盘点发现,两大上市企业诸如海底捞、呷哺,川渝龙头企业诸如德庄、刘一手、大龙燚、小龙坎等,以及获两轮融资的巴奴,都在不同阶段开起自己的底料厂。

火锅餐见采访多家连锁火锅品牌了解到,这些火锅底料厂多分布在川渝。他们通过工厂生产火锅底料向全国门店输送,这些工厂除了供应自己门店之外,还对其他火锅品牌提供加工服务。

海底捞:分拆出一个“上市公司”,市值千亿

早在2005年,伴随着海底捞门店数量的增加,为了解决火锅底料标准化、提升上游效益的问题,张勇在成都成立一家专门给海底捞生产底料的分公司。

操练8年后,颐海国际正式成立,成为海底捞集团的独家火锅底料供应商。

颐海国际2013年注册成立,2016年上市,2020年破千亿大关。在很长一段时间,颐海国际都被视为海底捞的跑腿小弟,而关联交易超过50%,也让资本市场警惕。

但最终,资本市场还是认可了颐海国际的商业模式:颐海国际作为复合调料生产商属于食品企业,2B、2C都可以,只需要建工厂、发展营销商、开渠道铺货物就行;而海底捞属于餐饮企业,需要租赁场地、培训服务员、运营管理……

总之,这一操作既帮助高速扩张的海底捞卸下了一个包袱,能够轻装上阵,颐海独立运营也能在市场上募集更多资金。张勇也开启了“拆拆拆”战略,将更多板块单独拆分,成立公司。

大龙燚:1.3亿投资底料工厂,7年转型大后方

在2020年,朋友圈开始出现了一个叫做由大龙燚加持的远方云天,开始正式以自己的底料厂,吹着号角,进入了行业市场之争。

成都火锅品牌虽多如牛毛,可拥有自己底料厂的则屈指可数,随之而来的消息,则是,大龙燚将要凭借“远方云天”IPO。

为什么走这样一条路?大龙燚创始人柳鸷解释,大龙燚在快速发展阶段,曾多次遇到有加盟商投诉底料里面有异物。“这之后,我们意识到,必须要有一个相对正规的供应链工厂来完善这个问题。”

但他逐渐发现,“靠谱的供应链几乎不会对你完全开放,只有自己干才是最靠谱的。”

柳鸷透露,“快的话明年年底、后年初,就去港股了。明年应该会做到1个多亿的利润,市值至少要到80至100亿,我们是按这个目标去的。”

根据时间线,我们可以看到——

2006年,巴奴品牌刚诞生3年,店面不足10家,杜中兵就力排众议,在重庆建立底料加工厂,目前日均可生产4.5万袋底料。而目前关于巴奴上市的消息还是不绝于耳。

2014年,刘一手并购了一家大型工厂专门生产刘一手底料,将原来作坊式的底料制作,推上了规模化、正规化道路。

2018年,小龙坎成立漫味龙厨,除了供应品牌旗下门店底料外,还与其他品牌达成合作,如蜀大侠、后火锅、楠火锅等。

分析背后原因,都离不开这3点——

1、工厂的逻辑是效率,工厂的产量越高,成本摊得越薄,而且火锅店本身拥有门店,直接省掉了顾客尝试、体验的步骤,而且还有餐企本身的品牌做背书,零售与门店实现天然互补。

2、锅底是火锅的技术核心,也是火锅品牌差异化的关键点。把“命门”握在自己手里,总比放在别人家更让人踏实。有了底料厂,也意味着掌握了研发权,在口味创新和食品安全上更具备优势。

3、凭借工厂规模大、体量大,客户群体覆盖面广,b端c端通吃,因此,底料工厂也比火锅连锁门店更容易实现IPO(可参照海底捞&颐海国际)。

针没有两头细!底料厂和火锅店生意逻辑不一样

火锅连锁企业该选择自建供应链?还是和专业的第三方供应商合作?这两种模式,分别有哪些利弊或优劣势?

除了榜样的力量,更不能忽视目前我国90%以上都还是中小型的餐企。对这部分企业而言,自建供应链的成本过高,风险过大。

火锅餐见和数十位火锅老板聊了聊,发现反对大于支持声音——

观点1:“针没有两头细”,通过多品牌集采降低成本

上海国民火锅吴老幺火锅创始人吴绍志说,“现在开底料工厂的跟开火锅店的一样多,有几家店就去开底料厂,开火锅店就把店做好,开底料厂就把厂做好,针没有两头细!”

在他看来,3家店的时候,可以做供应链,但是100家店之后,并且主打红汤,再考虑要不要做底料厂,否则门店养活不了后端。

他建议,尤其是单店和小型连锁,可以通过多品牌合作集采的形式,控制上游成本。目前100来家门店的吴老幺,也会联合赋能他们采购,把一线厂家的优势产品拿来过,购买1000件虾滑和1500件,成本还是有区别的。

餐饮连锁顾问王冬明更是一针见血,“大家记住,你自己建供应链,投资800万以下的都只能叫“作坊”,就算一箱货你能比供应链还便宜20%,但你的供应链基建投资摊销下来,20%的额外利润都不够填坑的,猴年马月成本都回不来。”

他建议找成熟的供应链,因为更专业、摊销更低、品质更稳定。

观点2:有底料厂才有研发,细分口味的火锅可以考虑

麻小度创始人宋杭告诉火锅餐见,他去年年底就有自建底料工厂的想法,第一因为需求量增加,门店在快速扩张,第二就是要为未来500家目标门店做一个坚实基础。

为什么没有选择代加工,而是自建底料厂呢?

他回复,做麻小度品牌的时候,初衷就是做青花椒鱼火锅行业的领跑者,底料就是核心的关键部分,专注做好青花椒鱼,有了底料过后,就可以有自己的研发,以及保证所有产品保质保量的输出。

魄力背后也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当时,宋杭顶着全家人的反对把房子拿去抵押,投入大量的资金把底料厂建了起来,完善了麻小度供应链上最关键的一环。

观点3:底料厂和火锅店生意逻辑不一样,别太花心

下沉火锅品牌蜀芳珍CEO张飞说,“如果店面做不到海底捞的规模,就没有必要,因为毕竟店面的利润养不住工厂,而且产品不一样模式不一样,管理思维与方式不一样。”

目前,“委托专业厂家代加工”成为绝大多数老板的选择,洋气点说,就是“柔性定制”:厂商根据火锅店的配方进行底料定制,比如牛油、辣椒的配比,麻椒的用量等。

和张飞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吼堂火锅创始人李小孬,“开火锅店就是给顾客提供好的体验,这件事如果还没做好,就别太花心去做别的事儿,商业逻辑不一样。”

后疫情时代,“共享供应链”成主流趋势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门店低于100家店,就不要考虑自建底料工厂的事儿了,否则是自己加了一把无形的枷锁。但相对来说,规模越大,自建供应链的机会更大。

不可否认的是,火锅行业从流量制胜时代转变为供应链制胜时代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越来越多的火锅老板在大疫三年里,学会了玩流量,更学会了降本增效。2023开年,就传出小龙坎全资并购蜀大侠的消息,目的也是为了整合供应链资源,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共享供应链”。

从共享员工,到共享供应链,目的都是为了提效降本。虽然“效率为王”也就被提及了两三年,不可否认,2023年依旧是“效率革命”的关键年。

对于大型连锁火锅企业,可以效仿小龙坎蜀大侠,强强联合,1+1>2,不管是冲刺上市,还是抱团前行,都是后疫情时代比较可取的一种做法。

对于中小型连锁企业,可以通过多品牌集采的方式,也就是团购,直接和源头厂家建立关系,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可以弥补中小餐企在供应链建设上的短板。

一旦形成了战略协同的关系,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在未来5~10年,火锅企业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综合下来收益也会更高。

本文转载自火锅餐见(ID:hgcj6666),已获授权,版权归火锅餐见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白皮书现货发布,火热售卖中

8月24日,CBNData历时5个月、携手27家数据研究机构、集合5031位受访者、汇聚100+专家意见、沉淀【23万字】的《2022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正式发售!

此外,扫描下方二维码,还可进入专属社群,领取10元白皮书直减券,解锁群友专享价。

责任编辑:

标签: 连锁企业 资本市场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